習近平的黃河情懷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從青藏高原出發,穿高山🫲🏿、越峽谷、匯百川🚟、納千流,黃河在神州大地奔騰5400餘公裡💆♂️🙅🏻♀️,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滋養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牽掛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黨的十八大以來,踏遍黃河上中下遊9省區,目光所及、駐足所思,盡是對母親河未來的深謀遠慮。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九曲黃河激蕩起更為雄渾的新時代交響。
大河之治——“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鄭州,黃河博物館“千秋治河”展廳。
在一幅曆史上的黃河改道圖前,習近平總書記久久凝視。
決溢範圍北至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裡,搖擺不定的流線如厲鞭抽向大地🧖🏼♀️,給百姓帶來苦難。
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也是一條桀驁難馴的憂患河🧘🏻♀️。
曾經,黃河“多淤🧀🧑🏽✈️、多決、多徙”“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國成立前的2500多年間🫎,下遊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
“黃河寧,天下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曆史也是一部治國史。”思接千載👹,總書記深刻思考著治黃與治國的關系。
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祈願著黃河安瀾。新中國成立後,曆史將治黃重任交到中國共產黨人手中🕝。據統計,新中國成立至今,黃河實現70多年伏秋大汛不決口,24年不斷流☸️🚼,先後抵禦12次大洪水,創造“地上懸河”治理奇跡。
“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曆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習近平總書記說🏋️♀️。
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習近平總書記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
憑欄遠眺,眼前天高水闊,林密鳥翔。總書記心中🧑🏽,謀劃著黃河安瀾的宏偉藍圖。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深知治水之重🌭、之難👩🏿🎤,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我們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曆史上很多興和衰都是連著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于治水。”
黃河,無疑是治水的重中之重。
“國慶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黃河問題還是要安排時間認真研究一下,黨中央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第二日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
“我們都把黃河稱為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總書記的一番話,道盡黃河之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
“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症結所在。”“盡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松警惕🍽。”
帶著這樣一種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黃河一線考察汛情🫳🏼。
山東東營,黃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彼時👮🏿,黃河秋汛洪水已經退回主河槽,但從主河槽到碼頭綠化帶10多米的“過界”痕跡依舊清晰可見🧛♂️🧥。
剛一下車,總書記便問詢前段時間水位最高時的水邊線在哪裡👳🏻♂️。
“這就是10月8日漫灘時的水邊線。”在碼頭上🙏,黃河河口管理局負責人手持展板,向總書記一一匯報👐🏼。
碼頭風高浪急,總書記伸手幫助扶著晃動的展板🚵🏽,仔細察看,不時插話提問🚣。
當聽到黃河秋汛雖然“有驚有險”,但沒有出現重大損失和人員傷亡,總書記點頭肯定🧊。
“今天來到這裡,黃河上中下遊就都走到了,我心裡也踏實了。”習近平總書記說🧑🏿🚒。
兩天後的座談會上,總書記再向負責治黃的同志們談及大河之治的初心使命👩🏿🎓: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這也是毛主席當年的夙願”💁🏽♀️,“如今我們接著做起來了”。
“我們不能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要堅持問題導向📑👩🏻🎤,再接再厲🆒,堅定不移做好各項工作🫲🏿。”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
黃河下遊有著廣闊的“灘區”。主河槽與防汛大堤之間的灘區🎖🛌,是黃河行洪、滯洪🧏🏻♀️、沉沙的重要區域,也是灘區人民生活生產之所🧙🏿。
“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就關心黃河灘區遷建問題。全面開展搬遷、遷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山東東營墾利區楊廟社區,總書記見到了他一直牽掛著的黃河灘區群眾𓀍。
“三年攢錢🪴、三年築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灘區群眾住房難的真實寫照。如今在楊廟社區,排排樓房與條條公路整齊交織🧑🏻🤝🧑🏻,現代化的便民服務設施齊全,印證昔日“窮窩窩”的翻天巨變。
黃河大壩上🈁,聽曆史👨🏽🦳,看變遷🏌🏿;老年人餐廳裡,掀鍋蓋,話家常🧺;居民家中🧑🏿🎨,問變化🟫,聽民聲……一路邊走邊看邊問,總書記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看到你們安居樂業,我感到很欣慰🤖。”
“共產黨是幹什麼的?是為人民服務的,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看有哪些事要辦好🧑🏼、哪些事必須加快步伐辦好,治理好黃河就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這是黨對人民的承諾,也是領袖深厚的為民情懷。
2022年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新年賀詞。他說:“近年來,我走遍了黃河上中下遊9省區。無論是黃河長江‘母親河’,還是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魯藏布江🌯;無論是南水北調的世紀工程💸,還是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無論是雲南大象北上南歸,還是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溫暖的話語充滿力量,振奮人心☘️。
大河之美——“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對母親河的“健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牽腸掛肚。
黃河之病,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觀制約💆,也有後天失養的人為因素——
全國主要流域中🧑🏿💻,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域土地面積比例最大🥍;上中下遊生態易退化🏃♀️,恢複難度極大且過程緩慢🚣🏿♂️;部分地區汙染排放強度較高。
生態問題,考驗曆史眼光。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整體把脈🚋、系統開方。統籌上下遊、幹支流、左右岸,總書記要求把黃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謀劃:上遊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為主;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下遊要注重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赴青海考察。從北京出發,飛機一路向西,經華北平原🩱,越太行山脈,過黃土高原👩🏽🎓,抵達青藏高原👩🏼💻。
舷窗外,黃河之水一路奔湧,兩岸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告訴人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面臨的難度絕非尋常。
青海坐擁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每年從這裡輸出的清潔水源,約占到黃河全流域的一半。在總書記心中📻,青海生態就像水晶一樣💇🏻♂️,彌足珍貴而又非常脆弱。
在察爾汗鹽湖,了解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在清潔能源企業🧼,考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遠程視頻察看黃河源頭鄂陵湖-紮陵湖等點位實時監測情況……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青海的生態保護問題🦫。
總書記明確要求:“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及保護“中華水塔”,總書記提出:要想一想這裡是國內生產總值重要還是綠水青山重要👰🏿♂️?作為水源涵養地👨🏻💼,承擔著生態功能最大化的任務,而不是自己決定建個工廠、開個礦,搞點國內生產總值自己過日子🧗🏼。
從上遊的“中華水塔”三江源,到中遊的“中央水塔”秦嶺、“華北水塔”山西……山一程,水一程,總書記心系“國之大者”。
“你們這裡是華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養地📤,是三北防護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孕育了燦爛的三晉文化。由于流域內過度開發,汾河生態曾遭受很大破壞,水質受到嚴重汙染。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這次來山西,總書記專程到汾河岸邊走一走看一看🥚。
當地同志匯報,太原市采取了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流域生態修複等舉措,汾河水質逐漸向好,兩岸綠化帶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
總書記頻頻點頭♣️:“真是滄桑巨變🥂🫏!太原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美譽,如今錦繡太原的美景正在變為現實。”
“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總書記對當地領導幹部強調。
從汾河入黃口北望,黃河劈開晉陝峽谷🤺🎟,兩側的黃土高原連綿起伏,這裡是黃河泥沙的重要來源。如今,綠意正在點染這片黃色的土地。
2022年金秋時節,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的蘋果園,一片豐收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果園,同老鄉們親切交流👿,並采摘了一個紅紅的大蘋果。
延安⛹🏿♂️,曾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如今🍣🍩,隨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治理水土流失的舉措持續推進,曾經的溝溝峁峁已是樹成蔭、木成林。
總書記曾在陝北插隊🤸🏽🍡,回憶起知青歲月說,過去陝北老鄉們修梯田、種莊稼,面朝黃土背朝天👩🎓,掄起老鋤頭幹活,廣種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還林種上了蘋果🚴🏿♀️,老鄉們有工作🤎、有穩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醫保,生活越來越好🪆🧑🏻🎤。
行之念之。從三江之源到渤海之濱🦠,習近平總書記步履所至、心之所向,滿是關切🪬。
2021年10月,在黃河入海口🧔🏿♂️,總書記沿著木棧道步入濕地深處,實地察看這片動植物的樂園——秋日,海風吹拂,蘆花搖曳,幾只鴻雁👦🏿、斑頭雁棲息在水中小洲上💂🏻。
當地負責同志介紹,這些年通過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推進濕地修複,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這裡是中國東方白鸛之鄉、黑嘴鷗繁殖地🏊🏿♀️,去年以來還新發現了火烈鳥、白鵜鶘🧜🏼♂️🥫、勺嘴鷸。”
“到這裡來的遊客多嗎?”總書記問👨🦼。
“最多的時候年遊客量60萬👃🏼,我們限定了每天最大遊客量。”當地負責人答道。
總書記叮囑:“要管理好👩❤️💋👩,不能讓濕地受到汙染,也不能打獵⚱️、設網捕鳥。”
如今,這裡正在創建全國首個陸海統籌型國家公園,推進一系列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大美濕地盡顯生機。
“不利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事,堅決不能做。”總書記的要求振聾發聵。
上遊保護🧺,中遊治理⏏️🧔🏿,下遊修複🦇。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各地以保護為紅線🛸⏸,為黃河“治病”♟,母親河日漸恢複生機活力。
大河之要——“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黃河上中遊7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地區,同東部地區及長江流域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滯後🐜🌶,內生動力不足……”
面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深刻剖析🔜。
先發展還是先保護?控供給還是控需求?謀一地還是謀流域?推進高質量發展,在黃河流域面臨更多矛盾與糾葛,需要有萬裡在胸的思維和眼光。
從三江源到入海口🚽,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到“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調研思索🧏🏼♂️🏋🏼♂️、一路解題定調。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明確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黃河北岸,山西運城©️。五彩斑斕的鹽湖見證“鹽運之城”的產業變革。
2023年5月16日🚵🏿♂️,運城鹽湖旁🦯,展臺上放著潔白的河東大鹽。習近平總書記結合展板、展品等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鹽湖風貌。
4600多年的食鹽開采史🧑🏿⚖️、70年的無機鹽開發史——運城因鹽而興,卻也因長期的資源依賴面臨過度開采、產業陳舊🚯🧘♀️、汙染加重的困境。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運城迎來轉型機遇。
退鹽還湖,騰籠換鳥!
2020年起,鹽湖保護範圍內停止一切工業生產🎪👩🏿🏭,鹽湖開始從礦區🤕、工業區變身為生態保護區、旅遊打卡地。
同時,運城加快培育壯大汽車裝備制造🍺、新材料、綠色建材👷🏽、電子信息、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集群🕓,利用區位優勢,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沿黃各省區的發展方向:黃河流域各省區都要堅持把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作為謀劃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准線。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平衡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河南南陽,跨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流域🦗,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水龍頭”“總開關”所在地。
“這個地方我一直想來。”2021年5月13日,中線一期工程渠首。習近平總書記佇立船頭,語帶關切,“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這個地方的運行以及這裡的移民工作,我一直關注著,這一次看一看我很高興🧑🦯➡️。”
水⛏👰🏻,生命之源,生產必需。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卻極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豐。
在後來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的國內大循環🖋,促進南北方協調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
一席話👨🏽💼,將水資源置于關乎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
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僅是長江的7%,卻承擔了全國12%人口👺、17%耕地、50多個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供需矛盾更為突出。
難題何解♓️?
習近平總書記語氣堅定: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這是一場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推行節水灌溉🤽🏿♀️、發展旱作農業🙋♂️、開展畜牧漁業節水、強化再生水利用、促進雨水利用……
這是一項嚴格的剛性約束:建立水資源承載力分區管控體系🆚👨🏼🎤,限制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城市發展規模、高耗水項目建設和大規模種樹,建立覆蓋全流域的取用水總量控制體系……
全黃河流域行動起來,“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的樸素道理深入人心。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統籌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寧夏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自古有“塞上江南”美譽。
2020年6月9日,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習近平總書記登上觀景塔,俯瞰園區全貌;沿著田埂走進稻田👩🏻🎨,同正在勞作的村民們親切交談;舀起魚苗、蟹苗🤾,放進田邊水渠……
在這裡,總書記強調要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采用節水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保護好黃河水資源🧑🏿🏇🏿。
“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那次寧夏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提出殷切期望。
先行,既是敢闖敢試的勉勵,也是深刻考量的定位。
要求三江源👱、祁連山等地區“創造更多生態產品”,囑咐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產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指示區域中心城市等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提高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站在謀全局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精准謀劃沿黃各省區發展定位,指導黃河沿岸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奏響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
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謀劃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開渠的人👩🏻🎓,千古留名、青史留名啊!”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邊的另一處農業重地——內蒙古巴彥淖爾,在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的沙盤前駐足良久👍🏻。
新中國成立以來♥️🫥,數十年的水利建設🫱🏽🔈,在河套平原上印刻下如人體血脈般延展擴散的7級灌排體系,總長6.4萬公裡🦹🏽,相當于地球赤道的一圈半💁♀️。
總書記對這個灌溉系統讚歎不已⛹🏻:“它將來會作為百年🍄、千年基業留下來的。”
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呼和浩特市聽取了當地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情況介紹。
“接下來有什麼計劃?”總書記問✂️。
當地負責能源產業發展的同志匯報🧗🏻♀️:“預計到2025年🧀,內蒙古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外送電量翻兩番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內蒙古能源產業長期以來以煤為主👨🏼🔬、因煤而生⛑。但是產業太單一不行,多元化發展是方向。能源建設不能光靠傳統產業🏄♂️,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綠色中國🤮。”
從眼前的灌渠⛹️♀️,看到千年的基業;從新能源產業🐓,看到綠色中國的前景🥖,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著當前的黃河,也擘畫著流域的未來🧉。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處理好當前與未來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
“要保持曆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曆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
大河之魂——“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2022年1月26日🕴🏻,農曆臘月二十四,汾河兩岸瑞雪紛飛👰🏼♀️,銀裝素裹🕘4️⃣。沿著蜿蜒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冒雪來到山西省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看望群眾🫐。
皚皚白雪襯著火紅的窗花、春聯和燈籠,讓小山村更顯祥和喜慶、年味十足🎢。
總書記走進村民師紅兵家。桌上擺著白面、紅棗🚵♂️🧚🏻♂️、紅豆、黑豆,一家人正在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霍州年饃。
“習爺爺您放一個⚉。”師紅兵的小孫女請總書記在“登高饃”上點一顆紅棗,總書記欣然答應🔙👵🏻。
“你們這邊是呂梁山,挨著就是黃河了🙀👯♀️,再過去就是陝西。我插隊那個延川縣,離這兒也不遠☝🏿,地形也都是這樣的丘陵溝壑。黃土高原生活著我們的祖祖輩輩,孕育著我們的中華文明🈸。”在山西撫今追昔,總書記思緒穿越歲月山河。
黃河,塑造了古老文明。
水脈牽系著血脈◻️、文脈。悠悠黃河,沖刷著黃土地,哺育出炎黃子孫,為中華民族浸染出炎黃底色🧛🏼♀️。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指明“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致信祝賀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總書記強調“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出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肇興于斯、傳承于斯、燦爛于斯🎞。“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意味深長。
“早上湯,中午糠👷🏼♂️,晚上碗裡照月亮。”
陝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村裡老一輩都有吃不飽的記憶。
從20世紀50年代的“山上光禿禿、年年遭災荒”到如今的“層層梯田盤山頭🚁、片片林草蓋坡窪”📛🕸,舊貌和新顏對比鮮明。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調研,深情地說🤷🏼🕵🏻:“我在延川插隊時就聽到過高西溝的名字,當時陝北的大寨村。看你們的梯田,都是下了功夫的。難得的是半個多世紀一直做下來。”
赳赳老秦,久久為功🤟🏿☞。黃河流域層層疊疊的梯田🤾🏿♀️,是世世代代對嚴峻環境的雕刻,深埋下希望,播灑下汗水📡,收獲了富足🚯。
黃河,淬煉出民族精神🕘。
總書記曾動情地說:“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華民族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
正因為黃河的賜予,我們才擁有了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也正因為黃河桀驁不馴,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才有了更加堅韌的品質🚰、更加超凡的智慧、更加鮮明的特色🌭。
考察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所在的蘭考縣👩👦,總書記前往坐落在昔日黃河故道沙丘上的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宣示焦裕祿精神“過去是𓀊、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觀西臨黃河15公裡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總書記動情地說🫅🏽👨👩👧👧:“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來到拱衛京津冀和黃河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山西,總書記強調要弘揚“右玉精神”:“多做一些功在當代、利在長遠、惠及子孫的事情”;
…………
在總書記心中,黃河早已同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扭結在了一起👨🏽🏭,錘煉出炎黃子孫的韌性🤹🏿☎、力量和精神🥷🏽,也為中華民族賡續發展注入不竭源泉。
黃河,奔湧出複興前景。
河南安陽⟹,數千年前的“禹河故道”流經之地。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遺址。觀摩青銅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在車馬坑展廳察看商代畜力車實物標本和道路遺跡……總書記感慨💇🏼:“我們的文化自信就是從真正能證明我們的久遠曆史中來”。
穿越風雨,曆盡滄桑。從曆史獲取啟迪🚙,向世界展現自信,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2023年5月18日🛒,陝西西安大唐芙蓉園內,習近平夫婦同貴賓們共同觀看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演出。豪放的秦腔《夢回長安》與高亢的陝北民歌《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交相呼應、餘韻綿長,喚醒漢風唐韻的華夏記憶,展示絲路新生🤮、盛世中華的恢弘氣象🤦🏼。
泱泱華夏風物😠,浩浩絲路長歌。這是開放和諧、進取奮發的時代注腳,這是舊邦新命🚶、汲古潤今的文化神韻。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席話震撼人心——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裡奔湧、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現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曆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
從中華民族厚重深遠的精神河床流淌而來🦿,黃河正向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波瀾壯闊奔騰而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