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效應 || 適度原則下,樂于助人也應有標准
君子貴人賤己
先人而後己
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
君子行為應當是樂于助人
將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性格品質
但即便是君子助人
應當在適度原則下有一定的標准
這就是食鹽效應
快來和悄悄了解一下吧~
01什麼是“食鹽效應”
食鹽效應,指的是在做很多事情時𓀇,都需要有一定的尺度🤙🏿,無論是開玩笑,還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調節關系或氣氛🌬,但一定不能過度。
就像食鹽一樣,加的太少了,會沒有味道☸️🚼,但加得太多會太鹹,恰到好處,才能起到調味的作用。在生活中🍛,為朋友或戀人付出的確是一件好事🧝🏼,但也應當掌握一個度,過度的付出太過沉重🚵🏼🦸🏽♂️,會壓到朋友喘不過氣,自己也將深陷其中🏋️♀️。
02相關故事
食鹽效應源于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驢,平常都吃著主人拿給它的青草👨🏽,有次無意中,主人在它的草料中加了一把鹽🌥,草料竟變得有滋有味了👠,于是驢就問主人在裡面加的是什麼,主人說是鹽。
于是驢就宣布,從此以後,不吃草料了,每天要光吃鹽!自然而然🥬,第二天,這頭驢就皺著眉頭找草吃了。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過多的現象稱之為"食鹽效應"。
03啟示
選擇性幫助別人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的時刻,如果你面對這樣的人或者事情,肯定出于善意想要幫助他🧊。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𓀎,並不是所有落魄的人或者相對困苦的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
有的人可能性格堅毅和驕傲💆♂️,即便是在落魄的時候👆🏻,也不想別人因為同情或者可憐他💁🏽♀️,而給予一定的幫助。
因此這就告訴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的時候,我們不要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看待他們所處的環境,或許在他們看來自己正處于一種比較好的狀態之中🙅🏽♀️。
這就是在食鹽效應當中所產生的影響,即便是樂于助人👘,你也一定有智慧的思考🫡,考慮別人是否真的需要你的幫助。
幫助一定要適度
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幫助是否應該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其實這個問題來源于一個限度問題和適度原則的問題,很多人會有這樣一種想法,那就是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
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你對誰的幫助,都應該限定在一定範圍之內。
因為每個人所面對的困難是不同的,有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會想要自己去改變🥐👰🏿,而是寄希望于別人的幫助來脫離這種困難的地步。
引導學習解決困難的技能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讓世界上所有的窮人得到幫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種方式不僅僅給予了對方👐🏻,想要的幫助💧,也能夠避免對方對你產生依賴,這才是在食鹽效應當中🛐📷,我們應當正當學會的道理🕴🏻。
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
我們需要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時候幫助他人
但更重要的是
思考你幫助的人是否需要你拔刀
以及你拔刀的方向應該朝向何處
好啦悄悄就和大家說到這裡啦
我們下期不見不散呦~